淮河最深处位于安徽省凤台县的黑龙潭段,深度约238米,是淮王鱼等特有物种的栖息地,也是中游河道下切最显著的典型河段。
-
地理特征:黑龙潭地处淮河中游,属天然形成的深潭,两岸为丘陵地貌,河床狭窄弯曲,洪水期流量可达400立方米/秒,河道宽度仅400米左右,远窄于下游平均的1000米宽度,形成"天然三峡"之一的峡山口阻水区。
-
水文数据:平水期平均水深3-6米,但黑龙潭因特殊地质构造形成局部凹陷,实测最大深度达238米,远超中下游平均深度(蚌埠段洪水期仅6.5-7.5米)。
-
生态意义:该段水流湍急、溶氧充足,为淮王鱼提供了理想生存环境,同时深潭结构缓解了上游泥沙冲刷,对调节中游水沙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
对比其他河段:上游河南段落差大但深度较浅(平均3米),下游洪泽湖出口因人工调控水深稳定在7-8米,均不及黑龙潭的自然深度。
提示:实际水深会随季节变化,汛期泥沙淤积可能影响测量数据,建议结合水利部门最新勘测资料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