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安徽涌现出众多名将,他们以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在抵御外侮的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 从远征缅甸的戴安澜到淞沪血战的蔡炳炎,从大别山游击战的廖磊到皖北抗敌的雷忠,这些将领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民族气节,成为抗战史上的不朽丰碑。
- 戴安澜:作为中国远征军第200师师长,他率部深入缅甸与盟军协同作战,在郎科突围战中重伤殉国,被***誉为“黄埔之英,民族之雄”。其绝笔家书“决以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至今读来令人动容。
- 蔡炳炎:淞沪会战中,他率一团兵力死守罗店,身中数弹仍指挥若定,最终壮烈牺牲,以35岁的生命捍卫了“一寸山河一寸血”的誓言。
- 吴继光:74军174旅旅长,名字取自抗倭名将戚继光,在南京保卫战中率部阻击日军,因敌机轰炸殉国,其女吴志浩多年追寻父亲事迹,传承家国情怀。
- 廖磊:以21集团军总司令身份经营大别山根据地,独创“井田战阵”巩固防线,收复安徽19县失地,为持久抗战提供战略支撑。
- 雷忠:皖北游击战核心将领,率部在敌后声东击西,1938年于霍邱作战中弹牺牲,其“避实就虚”的战术令日军疲于奔命。
- 胡钟吾:宣城县长任内组织12万民众抗日,光复张林桥、汪家山等要地,日军广播称其“用民族意志重挫皇军”,必欲除之而后快。
- 刘一鸿:从邮局局长转型为新四军将领,率特务营在苏皖边区屡创日军,1943年因试炮事故殉职,墓前松柏至今苍翠如忠魂不泯。
这些将领或出身黄埔,或起于草莽,但皆以安徽人的坚韧与智慧,在抗战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的故事提醒我们:英雄从未远去,精神永续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