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承包“再延长30年”是真实的政策,并非虚假信息。 这一政策自2017年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后,已通过法律修正、试点推进和中央文件多次确认,核心目的是稳定农民土地权益、促进农业现代化,并明确要求延包时“大稳定、小调整”,确保绝大多数农户原有承包地保持稳定。
-
政策依据与历史延续性
我国农村土地承包制度历经两轮调整:第一轮15年(1982—1997年),第二轮30年(1997—2027年)。2017年党的十九大宣布第二轮到期后再延30年,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保持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的意见》进一步细化规定,2023年《农村土地承包法》修订明确“耕地承包期届满后再延长30年”。政策延续性体现了国家对农民权益的长期保障。 -
“大稳定、小调整”的具体实施
延包原则以“稳定”为主,不得打乱重分承包地,仅对因自然灾害毁损等特殊情况的个别农户,经民主程序批准后可微调。例如,202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再延长三十年试点”需守牢耕地红线,防止损害农民利益。 -
政策目标与实际效益
延长承包期赋予农民长期稳定的土地经营权,既利于小农户投入生产,也推动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农业部长韩长赋指出,此举让新型经营主体“敢投入、扩生产”,同时保障进城农民保留承包权,缓解后顾之忧。 -
当前进展与未来方向
2023年起,全国多地启动二轮延包试点,2025年《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长30年试点工作规程》细化操作流程。政策明确要求延包以确权登记成果为基础,杜绝借机调整或收地行为,并强化对妇女、新增人口等群体的权益保护。
土地承包再延30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举措,农民可通过查询当地政府发布的延包试点细则或农业农村部门政策解答获取权威信息。若对承包地调整有疑问,建议向村级集体或乡镇农业服务中心核实具体操作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