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不绝口”中的“绝”指“停止、断”,强调对某人或事物的赞美持续不断、无法停歇。 这一成语通过“绝”字的本义延伸,生动刻画了高度认可的情感状态,其核心在于“极致的肯定”和“情感表达的连贯性”。
-
字形溯源与原始含义
“绝”的甲骨文像以刀断丝,金文延续这一意象,明确用刀割断丝缕的动作。《说文解字》定义为“断丝也”,本义为物理或关系的彻底终止。例如“绝交”“绝迹”均沿用此义。 -
词义扩展与语境适配
由“断绝”引申为“穷尽”“极致”,如“绝技”指独一无二的技艺,“绝顶”形容最高水平。在“赞不绝口”中,“绝”从空间阻断转为时间延续的否定,即“无法停止”,凸显赞美之热烈。 -
文学用例与情感强化
古诗词常用“绝”表程度之甚,如杜甫“会当凌绝顶”的“极”。成语“滔滔不绝”以水流不断类比言语连续,而“赞不绝口”则反向运用“绝”的否定形式,强化正向情感的输出持久性。 -
现代应用与误区辨析
部分使用者误将“绝”理解为“绝对”,实则为动作的否定。正确用法需关联“中断”的反义,例如:“观众赞不绝口”即“无人中断夸奖”,而非“绝对夸奖”。
提示: 理解成语需结合字义演变,避免望文生义。“绝”在否定式结构中常隐含动态延续,这是中文独特的逻辑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