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明清两代皇宫中等级最高、规模最大的宫殿,位于北京紫禁城南北中轴线的显要位置。以下是关键信息整合:
-
历史沿革
-
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奉天殿,后历经嘉靖、顺治等朝代更名,至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为现存形制。
-
明清两朝共24位皇帝在此登基、册立皇后、颁布诏书等重大典礼。
-
-
建筑规格
-
面阔11间,进深5间,建筑面积2377平方米,连同台基通高35.05米,为紫禁城内最大殿宇。
-
采用重檐庑殿顶,屋脊两端安有高3.4米、重约4300公斤的大吻,檐角饰有10个走兽(龙、凤、狮子等),数量为故宫古建筑之最。
-
-
装饰与象征
-
殿内地面铺金砖,梁枋饰以和玺彩画,门窗嵌菱花格纹与云龙图案,宝座两侧立6根沥粉贴金蟠龙金柱。
-
宝座上方藻井雕有蟠龙衔宝珠,象征皇帝正统地位;殿前丹陛平台配日晷、嘉量、铜龟、铜鹤等,体现皇家威严。
-
-
功能与地位
-
专用于皇帝登基、册立皇后、颁布诏书等重大典礼,是封建皇权象征的核心场所。
-
现存建筑为清代康熙重建,保留了明永乐初期的建筑格局与工艺,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典范。
-
-
周边环境
- 周围有铜鼎、铜龟、铜鹤等镇殿之宝,与蓝天黄瓦、香烟缭绕的殿宇共同构成“天上仙境”的视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