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殿是故宫内最大、等级最高的建筑,俗称“金銮殿”,具有以下核心信息:
-
建筑规模
面阔11间,进深5间,建筑面积2377平方米,高26.92米,连同台基通高35.05米,为紫禁城内规模最庞大的木结构大殿。
-
历史沿革
-
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奉天殿,后历经嘉靖、顺治、康熙三次重建,现存建筑为清康熙三十四年重建形制。
-
1915年袁世凯复辟时曾短暂使用西洋式宝座,但1947年恢复传统金銮宝座。
-
-
建筑特色
-
采用重檐庑殿顶,殿顶正脊和垂脊装饰十样俱全(金龙和九条神兽),为明清宫殿中唯一完整配置。
-
建于三层汉白玉须弥座,离地8余米,下层21级台阶,中上层各9级,体现皇家威严。
-
-
文化象征
-
殿前月台陈设日晷、铜龟、铜鹤、铜鼎等文物,象征“吉庆有余”“太平景象”。
-
四个屋檐的动物装饰(如龙、凤、麒麟等)源于古代“镇宅辟邪”传说,数量代表皇家尊贵。
-
-
功能与地位
作为外朝三大殿之首,是明清皇帝举行重大典礼(如登基、大婚)的场所,体现皇权至高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