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是教育部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规范教师职业行为而制定的一系列指导性文件。这些准则旨在明确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基本底线和行为规范,涵盖坚定政治方向、自觉爱国守法、传播优秀文化等十个方面,对于提升教师职业道德水平,保障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应坚定政治方向,拥护党的领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得有损害党中央权威或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言行。这一条强调了教师作为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具备正确的政治立场,以确保教育工作的正确导向。
自觉爱国守法要求教师忠于祖国,遵守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不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这不仅是对教师个人品德的要求,也是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础。
第三,传播优秀文化鼓励教师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并严禁发表或转发错误观点及不良信息。通过课堂教学及其他渠道,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引导者。
第四,潜心教书育人意味着教师需遵循教育规律,因材施教,同时避免违反教学纪律的行为。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五,关心爱护学生强调教师要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虐待或伤害学生的行为。这体现了对学生权益的高度尊重和保护。
第六,加强安全防范则要求教师增强安全意识,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在遇到突发事件时优先保护学生安全。这是构建平安校园环境的关键措施之一。
第七,坚持言行雅正提倡教师以身作则,举止文明,作风正派,避免与学生发生任何不正当关系。良好的个人形象有助于树立正面的师生关系。
第八,秉持公平诚信强调教师处事公道,光明磊落,尤其在招生、考试等环节中杜绝徇私舞弊现象。公平公正的态度能够赢得学生及其家长的信任。
第九,坚守廉洁自律规定教师不得索要、收受学生及家长财物或其他不当利益,保持清廉从教的形象。这有助于维护教育行业的纯洁性和公正性。
规范从教行为鼓励教师勤勉敬业,乐于奉献,自觉**不良风气,拒绝参与有偿补课等活动。教师的专业态度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和个人发展。
《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不仅明确了教师的职业道德标准,也为教师提供了具体的行为指南。遵循这些准则,不仅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还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进步。每位教师都应当认真学习并严格遵守这些准则,共同推动教育事业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