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非本人的催债信息可直接向12321举报中心、银保监会或公安机关投诉,关键点在于:保留证据、明确法律依据、选择高效投诉渠道。 若催收方骚扰无关第三方,已违反《个人信息保护法》第23条,可要求其停止侵权并追究法律责任。以下是具体操作指南:
-
法律依据与证据收集
催收方仅能联系债务人本人,除非合同明确约定紧急联系人。若第三方收到催债短信,立即截屏保存(含发送号码、内容、时间),并录音沟通记录。若涉及威胁或冒充公检法,可直接报警。 -
高效投诉渠道
- 12321举报中心:通过官网、微信小程序或短信(格式:被举报号码*短信内容)提交证据,处理速度较快。
- 银保监会12378热线:针对银行或持牌金融机构的违规催收,需说明“违规泄露个人信息”。
- 公安机关报案:若短信含恐吓、侮辱内容,可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2条要求立案。
-
要求停止侵权
联系债权方或催收公司,明确声明:“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未经同意的第三方催收已违法,请立即停止并删除信息。”要求书面承诺,否则将升级投诉。 -
预防进一步骚扰
指导第三方屏蔽号码(如移动发送KTFSR至10086),或通过“天翼防骚扰”等公众号开启拦截。若信息泄露风险高,可公开发布免责声明。
提示:投诉时需冷静陈述事实,避免激化矛盾。若债务属实,建议同步协商还款方案以源头减少骚扰。通过法律与监管手段,能有效制止非法催收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