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级环境卫生整治实施方案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村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其核心在于建立长效机制、发动群众参与、聚焦重点领域(如垃圾处理、污水治理、村容美化),并通过分阶段实施确保实效。
-
明确责任分工与组织保障
成立以村党支部书记为组长的专项工作组,统筹镇村两级资源,明确爱卫办、水利站、城管等部门职责。例如,镇爱卫办负责主干道保洁督查,水利站牵头河道清理,村级落实“门前三包”和日常巡查,形成“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网络。 -
分阶段推进整治任务
- 宣传发动阶段:通过村民大会、文化墙、广播等形式普及环保意识,动员群众参与。
- 集中整治阶段:重点清理积存垃圾、拆除违建、治理黑臭水体,同步推进改厕和弱电线路规范。
- 巩固提升阶段:开展“回头看”,补植绿化、打造“美丽庭院”,建立保洁员制度和垃圾“户集-村收-镇运”体系。
- 聚焦关键问题攻坚
- 垃圾治理:合理配置垃圾箱,推行市场化清运,确保日产日清。
- 污水治理:建设三格式化粪池,禁止粪水直排,定期清理河塘漂浮物。
- 村容提升:整治残垣断壁,规范广告张贴,硬化道路并增设照明,利用闲置空地打造“微景观”。
- 强化资金与监督机制
采用“镇村分担+以奖代补”模式,例如镇财政承担主干道50%管护费。将整治成效纳入村干部考核,定期验收并公开排名,通过“红黑榜”激励先进、督促后进。
通过以上措施,村级环境整治可实现从“短期清理”到“长效管护”的转变,最终形成村民自觉维护、制度保障到位的生态宜居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