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初二语文教材中《三峡》的原文及注释:
《三峡》原文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注释
-
“自三峡七百里中”
三峡全长约七百里,此处描绘其绵延的地理特征。2.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两岸高山连绵,没有丝毫空缺,展现山势的连绵与险峻。3.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层峦叠嶂,遮蔽天空与日光,强调山的高大与密集。4.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正午见日,半夜见月,通过时间对比突出山势的狭窄与幽深。5. “至于夏水襄陵”
夏季江水上涨,淹没山陵,形成阻绝航道的景象。6.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抵达江陵,夸张表现水流之速。7. “春冬之时”
春秋季江水平缓,形成与夏季截然不同的景观。8.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白色急流与碧绿潭水相映,动静结合,色彩鲜明。9. “绝巘多生怪柏”
奇形怪状的柏树生长在悬崖峭壁间,增添神秘感。10.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猿猴的哀鸣在空旷山谷中回荡,烘托凄凉氛围。11. “渔者歌”
源自民间歌谣,以猿鸣象征三峡的哀愁,成为文化符号。
赏析要点
- 写山 :通过“连山”“重岩叠嶂”等词,运用互文修辞,展现三峡的雄伟与险峻。- 写水 :夏季与春冬季节对比,突出江水在不同季节的动态变化。- 艺术特色 :采用大笔点染手法,以简洁语言勾勒出七百里三峡的壮丽景观,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以上内容综合自教材及权威资料,供学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