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取农机购置补贴的行为构成诈骗罪,主要涉及以下要点:
一、核心结论
以虚假身份或伪造资料套取农机购置补贴的行为,属于诈骗犯罪,依法应追究刑事责任。具体案例中,涉案人员通过虚构农户身份、伪造购买记录、篡改农机信息等手段,骗取国家补贴资金达数百万至数十万元。
二、主要手段
-
虚构身份或伪造资料
-
以他人名义购买农机并申请补贴,或通过PS合成“人-机”照片伪造申报材料。
-
借用他人身份证虚构购机事实,或篡改农机型号、发票信息以符合补贴条件。
-
-
联合行贿与利益输送
-
农机销售商向农机部门工作人员行贿,获取补贴资格或优先权。
-
部分不法分子通过“代办”服务,以补贴后价格销售农机并收取押金,再虚构购机事实套取资金。
-
三、典型案例
-
喀什垦区案 :9名农户通过篡改农机信息,虚构购买6台拖拉机,骗取补贴68.256万元。
-
河南开封案 :63名农民出借身份证,虚构256.9万元农机购置补贴,涉案人员被判诈骗罪。
-
河北某企业案 :企业通过伪造资质、行贿等手段,非法套取1000多万元补贴。
四、法律后果
-
刑事处罚 :根据《刑法》第266条,诈骗金额较大者可判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金额巨大者可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没收财产。
-
追责机制 :农机销售商、生产厂家及行贿人员均可能被追责,涉及虚假资质、违规操作等行为将面临行政处罚。
五、政策防范
-
严格审核 :农机部门需加强补贴资格审核,防止虚假申报。
-
强化监管 :通过“农机补贴APP”等信息化手段,实时监控补贴资金流向。
套取农机补贴行为严重损害国家利益和农民权益,必须依法严惩。建议农户通过正规渠道申请补贴,避免参与任何形式的欺诈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