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购置补贴骗补典型案例揭示了不法分子如何利用政策漏洞,通过虚假销售、贴牌造假、篡改信息等手段骗取国家资金,严重损害农民利益和农业现代化进程。
-
虚假销售与补贴套取
部分经销商以“免费赠送农机”为幌子,诱导农户申领补贴后返还资金。例如河南赛腾农业机械生产的低效侧深施肥机,通过虚假销售1100余台骗取550万元补贴。类似案例中,浙江三联农业科技公司通过贴牌江西柳林机械的收割机,骗取每台1.8万元补贴,农户仅分得5000元。 -
篡改农机信息
河北某农机公司勾结经销商,将不符合补贴条件的“凯特牌”拖拉机铭牌、出厂编号篡改为“华戎牌”,骗取补贴资格。此类操作需厂家、经销商、农户三方配合,隐蔽性强。 -
冒用身份与虚构交易
临沂付某指使农民顶名为外地买家申请补贴,伪造购机证明骗取7.3万元。另有团伙伪造发票、合格证,冒充农民身份申领补贴后侵吞资金。
这些骗补行为不仅消耗财政资源,更导致低质农机流入市场,影响农业生产。加强补贴审核、追溯机制和农户教育是遏制骗补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