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需从责任体系、指挥体系、协同机制、科技支撑、社会参与五个核心方面入手,具体如下:
一、构建清晰严密的责任体系
-
党政领导责任
明确各级党政干部安全生产、防灾减灾等职责清单,建立动态管理机制。
-
部门监管责任
落实“三个必须”监管责任,针对新能源、化工等重点领域设立安全专业委员会。
-
企业主体责任
推动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和承诺制,建立“全员、全岗、全过程”安全管理体系。
-
基层执行保障
坚持重心下移,实现城乡安全监管执法网格化、一体化。
二、强化协同高效的应急指挥体系
-
指挥平台建设
完成市县两级应急指挥中心标准化建设,与消防、公安等部门实现信息共享与联动。
-
指挥机构优化
配备专业设施设备,构建上下贯通、左右联动的应急通信保障体系,形成“智慧应急大脑”。
三、加强应急协同治理
-
多元协同机制
建立部门间、地区间、政企社军间的协同机制,形成“1+X”应急联动体系。
-
基层力量下沉
将应急管理职能延伸至乡镇(街道),强化基层网格化监管执法能力。
四、提升科技支撑能力
-
技术资源整合
优化整合科技资源,推进应急管理科技自主创新,提高科学化、智能化水平。
-
防灾减灾体系
构建人防、物防、技防网络,提升灾害预警、应急处置能力。
五、深化社会参与机制
-
安全教育普及
将公共安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开展“五进”安全宣传(进企业、农村、社区等)。
-
社会心理干预
建立社会心理干预体系,引导公众情绪,增强安全感。
通过以上五个方面系统推进,可有效构建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实现公共安全治理向事前预防转型,提升应急管理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