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摘要
本文旨在探讨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通过实证研究,分析实验教学对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研究结果表明,优化实验教学设计、增强学生参与度以及提供积极反馈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自我效能感;教学策略
引言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在化学教学中,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不仅影响其学习动机和学习成绩,还关系到其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实验教学作为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文献综述
自我效能感的理论依据
自我效能感的概念最早由班杜拉(Bandura)提出,是社会学习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是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结果而形成的对自己能否成功完成某一特定任务的信念[1]。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可以通过成功的实验操作、获得教师的认可和同伴的赞许等途径得到增强。
化学实验教学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
已有研究表明,实验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例如,通过设计有趣的实验、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和操作过程、及时给予积极的反馈等方式,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2]。实验教学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从而提高其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了某初中两个平行班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一班为实验组,采用优化实验教学设计的教学方法;另一班为对照组,采用传统实验教学方法。
研究设计
- 实验教学设计:实验组在实验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和自主性,设计了一些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实验,鼓励学生通过合作和探究完成实验任务。
- 数据收集: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数据,问卷采用了自我效能感量表(如“化学实验自我效能感量表”),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5份。
- 数据分析:采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自我效能感方面的差异。
结果与讨论
实验教学对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在自我效能感量表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学生。具体表现为:
- 实验操作能力:实验组学生在实验操作能力方面表现更为出色,能够更准确地完成实验操作,这表明优化实验教学设计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从而增强其自我效能感。
- 科学探究能力:实验组学生在科学探究能力方面也有显著提升,能够更主动地参与到实验探究过程中,提出有价值的实验假设和结论。
- 学习兴趣:实验组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明显高于对照组学生,这表明优化实验教学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增强其自我效能感。
教学策略的有效性
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以下教学策略对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具有显著效果:
- 设计有趣的实验:通过设计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实验,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提高其自我效能感。
- 增强学生参与度:鼓励学生参与实验设计和操作过程,使其成为实验的主人,能够增强其自信心和成就感,进而提高其自我效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