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棠樾七座牌坊是明清时期古徽州建筑艺术的代表,以“忠、孝、节、义”为核心,展现了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以下是具体信息:
一、牌坊分布与排列
七座牌坊呈半弧形排列,自西向东依次为:
-
鲍灿孝行坊 (明嘉靖初年):旌表鲍灿以乳汁救母的孝行,获赠“兵部右侍郎衔”。
-
慈孝里坊 (明永乐十八年):明宣宗朱瞻基御制,表彰鲍余岩、鲍寿逊父子“忠孝两全”。
-
鲍文龄妻汪氏节孝坊 (清乾隆三十二年):吴氏守寡抚子、赡养祖宗,被赞“节劲三冬”。
-
乐善好施坊 (清嘉庆十四年):鲍文渊继妻吴氏,晚年乐善好施,修桥济人。
-
鲍文渊继妻吴氏节孝坊 (清乾隆三十二年):与汪氏坊相邻,同为节孝典范。
-
鲍逢昌孝子坊 (清乾隆三十二年):鲍逢昌千里寻父、赡养继母,被称“天鉴精诚”。
-
鲍象贤尚书坊 (清乾隆三十二年):鲍氏十六世祖,官至工部尚书,牌坊上镌刻“命涣丝纶”。
二、建筑特点与历史背景
-
风格统一 :采用冲天柱式,4柱3间,梁柱平琢璋磨,雕刻以“忠、孝、节、义”为主题,体现徽派石雕艺术。
-
时代跨度 :明建3座(鲍灿、慈孝里、鲍象贤),清建4座(鲍文龄、乐善好施等),反映封建伦理观念。
-
文化内涵 :通过牌坊讲述鲍氏家族忠孝节义的故事,如鲍灿乳汁救母、鲍逢昌寻父等,彰显儒家道德。
三、保护与地位
-
被列为“中国牌坊之乡”核心景观,现存牌坊群规模宏大,是明清建筑艺术与徽州文化的活化石。
-
周边环境开阔,牌坊群与田园相映成趣,形成独特的“牌坊之乡”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