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是中国古代教育文献《学记》中提出的教学原则体系,主要包含以下核心原则:
一、预防性原则
"禁于未发之谓豫",强调教师需提前观察学生行为倾向,通过预防措施避免不良习惯形成。例如,发现学生有攻击性倾向时,应及时引导而非事后批评。
二、及时施教原则
"当其可之谓时",主张把握学习关键期,及时进行教学干预。若错过**时机,即使付出努力也难以取得理想效果。
三、循序渐进原则
"不陵节而施之谓孙",要求教学内容按学生认知规律逐步推进,避免跳跃式教学。如数学应从基础运算逐步过渡到复杂应用。
四、学习观摩原则
"相观而善之谓摩",倡导学生在集体中相互学习,通过观察同伴行为取长补短。例如组织小组讨论或合作项目。
五、长善救失原则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强调因材施教,通过发挥学生优势弥补不足。教师需了解学生心理差异,针对性地引导改进。
六、启发诱导原则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主张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而非直接灌输,鼓励探索而非强制接受。
七、藏息相辅原则
"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提出教学需张弛结合,既有系统学习时间,也有自主探索空间。例如课间安排活动,促进知识迁移。
八、教学相长原则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说明教学过程本身是师生共同学习的过程,教师通过教学反思提升专业能力。
补充说明
-
量力性原则 :虽未直接提及,但"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体现了根据学生接受能力调整教学内容的思想。
-
因材施教原则 :与长善救失原则关联,强调个性化教学。
《学记》通过这些原则,构建了全面而系统的教育哲学,对后世教育实践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