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安全管理的五个重点在不同地区和时期有所差异,但核心内容通常围绕源头管控、隐患排查、路面管控、执法宣传和部门联动展开。以下是综合整理:
一、源头管理
-
重点车辆与驾驶人
-
对“两客一危一货”(客车、校车、货车、危险品运输车)及农村面包车进行安全技术检查,排查逾期未检、制动性能下降等问题,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
-
严格渣土车线路审批,确保车辆及驾驶人年检、保险到位,杜绝报废车上路。
-
-
运输企业监管
- 检查企业安全管理制度、动态监控及24小时GPS值守情况,对隐患突出企业依法处罚。
二、隐患排查
-
道路设施与路段
-
全面排查急弯、陡坡、桥梁、冰凌等路段的安全防护设施及交通标志标线,重点整治农村道路、山区道路及事故多发路段。
-
检查道路建设是否符合“三同步”要求,对安全设施不全路段采取临时措施。
-
-
危险行为与设施
- 查处酒驾醉驾、超载超限、客货混装等违法行为,特别关注农村短途运输车辆疲劳驾驶问题。
三、路面管控
-
重点时段与路段
-
加强午间、夜间及凌晨等易疲劳驾驶时段的巡逻,重点管控109国道、城区主干道等流量大、车速快的路段。
-
依托监控设备与多部门联动,严查货车非法改装、撒漏扬尘等违法行为。
-
四、执法宣传
-
群众教育
-
通过宣传挂图、案例展板、新媒体等普及交通安全知识,提升农村群众自我保护意识。
-
将宣传融入日常执法,针对严重违法行为进行警示教育。
-
-
企业宣传
- 对重点车辆企业开展约谈,通报管理问题并督促整改,强化企业安全主体责任意识。
五、部门联动
- 构建政府、交通、公安等多部门协同机制,明确职责分工,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总结 :交通安全管理需系统推进源头管控、隐患排查、路面执法、宣传教育和部门协作,通过“五个重点”实现风险防控和秩序提升。不同地区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重点方向,但核心目标一致,即保障道路安全与公众出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