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个
宿州市埇桥区是宿州市唯一的市辖区,不下辖任何县区。其下辖的4个县区为:萧县、砀山县、灵璧县、泗县。
宿州市埇桥区是宿州市唯一的市辖区,不下辖任何县区。其下辖的4个县区为:萧县、砀山县、灵璧县、泗县。
根据最新权威信息,宿州市在2025年属于 三线城市 ,具体依据如下: 城市等级划分依据 安徽省于2020年5月29日发布官方文件,将宿州市正式晋升为 新三线城市 ,这一划分标准由安徽省政府主导,与全国其他城市分级体系(如一二三四五线)无直接关联。 权威来源佐证 业百科等权威平台明确标注宿州为三线城市; 宿州市政府及官方媒体也多次确认这一身份。 地理与文化背景 宿州地处安徽省东北部,是楚汉文化
宿城和宿州是同一城市,宿州是正式名称,宿城是其别称。以下是具体说明: 行政归属 宿州全称为安徽省宿州市,简称“蕲”,别称包括宿城、蕲城郡等,是安徽省下辖的省际交汇区域中心城市。 地理位置 位于安徽省东北部,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东邻江苏宿迁市、徐州市,南接蚌埠市,西与淮北市、商丘市、菏泽市相邻,是安徽距离出海口最近的城市。 文化与历史 宿州是楚汉文化、淮河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拥有小山口遗址
宿州地区共有5个县 ,分别是砀山县、萧县、灵璧县、泗县和埇桥区 (原宿县)。其中埇桥区为市辖区,其余四县为县级行政区划,共同构成宿州市的行政版图。 砀山县 位于宿州最北部,以酥梨之乡 闻名,地处皖、苏、鲁、豫四省交界,黄河故道穿境而过,形成独特的农业生态区。 萧县 紧邻江苏徐州,素有“中国书画艺术之乡” 称号,汉文化底蕴深厚,皇藏峪国家森林公园是其标志性自然景观。
宿州市四县一区(埇桥区、砀山县、萧县、灵璧县、泗县)呈“扇形”分布于安徽省东北部,总面积9787平方公里,是连接苏鲁豫皖四省的枢纽地带 。其中埇桥区为市政府驻地,四县环绕其周,形成以平原为主、河流纵横的地理格局,黄河故道与隋唐运河遗址贯穿全境,兼具历史底蕴与交通优势。 埇桥区 :宿州市核心区,面积2907平方公里,辖12街道24镇,地处淮北平原腹地,新汴河、沱河等穿境而过
宿州市是安徽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该省东北部,地处皖苏鲁豫四省交汇处,素有“安徽北大门”之称 。作为长三角一体化重点城市,宿州以9939平方公里的面积、660万户籍人口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闻名,拥有“中国云都”“楚汉名城”“书法之乡”等多张名片。 宿州的历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唐朝始置“宿州”之名,1999年撤地建市后形成现今四县一区(砀山县、萧县、灵璧县、泗县、埇桥区)的行政格局
宿州市以前有四个县城,分别是砀山县、萧县、灵璧县和泗县 。这些县城在历史上各自有着独特的地理、文化和经济背景,对宿州市的整体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以下是对这四个县城的详细介绍: 1.砀山县:地理位置与历史背景:砀山县位于宿州市的西北部,毗邻河南省。历史上,砀山县因其地理位置重要,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文化特色:砀山县以“梨花节”闻名,每年春季梨花盛开,吸引大量游客。砀山酥梨是其著名的特产,享誉全国
宿州在1998年设立地级市前,长期由宿县地区(后改宿县专区)管辖,并经历多次行政区划调整,曾短暂归属蚌埠专区。 1949-1956年:宿县专区时期 1949年宿县专区成立,辖宿县、砀山、萧县等9县,宿州(时称宿县)为其核心区域。1953年砀山、萧县短暂划归江苏,1955年重新划回。 1956-1961年:蚌埠专区代管 1956年宿县专区与滁县专区合并为蚌埠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