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中的系统理论是综合视角分析个体与环境的复杂关系,强调系统整体性、动态互动及资源整合。以下是核心要点:
一、核心观点
-
整体性视角
将人视为生活于微观(家庭)、中观(社区/组织)、宏观(社会政策)三个层面的系统,强调各子系统间的联动性。例如,家庭环境直接影响个体心理状态,而社区资源又反过来塑造家庭功能。
-
动态互动过程
助人过程包含输入资源、流程整合、产出影响、反馈调整及系统生存或终止的循环。例如,社会工作者通过介入改善服务对象与环境的互动,需持续评估资源获取与需求变化。
-
系统结构与行动系统
-
结构 :包括服务对象系统(需帮助个体)、中介系统(社会工作者/机构)、目标系统(改变对象)及行动系统(实现目标的努力)。
-
行动 :需协调各子系统资源,确保目标一致性,如通过社区资源支持个体康复。
-
二、应用原则
-
环境与问题关联
问题根源在于个体与环境的交互失衡,如社会政策限制影响社区发展,需从多系统角度分析。
-
动态评估与资源整合
服务对象需求随环境变化,需持续评估并整合正式(如政策支持)和非正式(如亲友网络)资源。
-
跨领域协作
强调多部门合作,如社工与医疗机构、社区组织协同,形成综合干预网络。
三、实务案例
通过绘制青少年学校、家庭、同伴关系图谱,系统理论帮助识别多维度影响因素,实现可持续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