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的核心在于通过法律框架保障服务专业性、规范行业行为,并推动职业化发展。重点涵盖服务协议规范、政府购买机制、行业自律要求以及权益保障措施,旨在平衡服务对象需求与社会工作者的职业权益,同时强化社会工作的公共治理功能。
-
服务协议与风险管理
法规明确要求社会工作者与服务机构需与服务对象签订书面协议,明确服务内容、权利义务及风险提示。例如,广州市条例规定协议需包含保密条款、争议解决方式等,汕头特区则强调服务对象需提供真实信息以避免纠纷。 -
政府购买与资金支持
多地建立专项资金和岗位津贴制度,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项目或岗位推动行业发展。如汕头设立专项资金扶持机构发展,湖南等地试点乡镇社工站全覆盖,强化基层服务能力。 -
行业自律与专业化
社会工作协会需制定职业道德规范,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如培训、评估)。法规还要求机构公开财务信息,接受社会监督,确保非营利属性。 -
权益保障与法律责任
条例细化违法行为责任,如禁止强制服务、有偿个人服务,并建立投诉渠道。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新规首次将社工纳入司法保护体系,凸显专业价值。
提示:随着政策持续完善,社工机构需关注地方细则更新,例如服务协议范本、税收优惠等实操条款,以合规提升服务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