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剂量与用法是确保疗效与安全的核心,需根据药性、剂型、患者体质及病情动态调整。关键原则包括:质地轻的药物(如花叶)用量宜轻,质重的矿物类宜重;急重症可加大剂量,老幼体弱者需减量;汤剂用量通常大于丸散,毒性药物需严格控量。
- 药性与剂量:疏松药材(如薄荷)有效成分易析出,用量宜小;厚重药材(如石膏)需重用才能起效。鲜药用量常为干药的2-3倍,芳香类药材(如麝香)过量易耗气,需谨慎。
- 剂型差异:同一药材在汤剂中用量较大(如大黄6-15克泻下),丸散中则减半;外用膏剂浓度需根据皮肤耐受性调整,避免刺激。
- 人群与病情:成人标准剂量下,婴幼儿按体重折算(1岁用1/5成人量),老人用1/2-3/4;孕妇忌用活血峻烈药。急症(如高热)可短期超量(如石膏用至600克),慢性病需长期小剂量调理。
- 毒性管控:附子、乌头等需先煎2-8小时减毒,从3克起逐步增量;马钱子每日不超过0.3克,且需配伍解毒药。
提示:临床用药需结合中医辨证,避免机械套用剂量。制作PPT时建议用对比表格呈现常用药剂量范围,并强调“因人施治”的核心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