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全麻诱导用药需根据年龄、体重及个体差异精准计算,核心药物包括镇静剂(如咪达唑仑0.15-0.2mg/kg)、镇痛药(如***2-4μg/kg)和肌松药(如罗库溴铵0.6-1.2mg/kg),七氟醚吸入诱导适用于不合作患儿。
-
药物选择与剂量
静脉诱导常用组合为咪达唑仑+***+肌松药,2岁以下慎用***;吸入诱导推荐七氟醚8%(氧流量2-3L/min),维持阶段降至2-4%。***肌注(4-6mg/kg)适用于基础麻醉,但需控制总量不超过6mg/kg。 -
个体化调整原则
早产儿和新生儿对麻醉药更敏感,需降低剂量(如氟烷MAC早产儿仅0.6%)。肥胖患儿按理想体重计算药量,肝肾功能不全者避免药物蓄积。 -
安全监测与并发症预防
诱导期重点监测呼吸(血氧、气道通畅)和循环(心率、血压),快速控制气道以降低误吸风险。琥珀胆碱可能引发心动过缓,仅限紧急插管使用。 -
技术优化与临床实践
气管导管选择公式:内径=4.0+年龄/4,长度=12+年龄/2。术中使用微量泵精准输注(如异丙酚维持量1-4mg/kg/h),结合血气分析调整液体治疗方案。
提示:实际用药需结合患儿生理状态和手术需求,严格遵循麻醉指南,动态评估麻醉深度与生命体征,确保安全性与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