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扶贫工作先进个人的典型事迹,综合多个权威来源整理而成:
一、精准识别与动态管理
-
王立彬
作为友谊农场第五管理区党委副书记,他坚持每周至少3天走访贫困户,通过"三个一"工作法制定精准帮扶措施。2014年帮助20户40人脱贫,使重点贫困村贫困人口减少80%,并通过公示和监督机制确保精准识别。
-
黄丕臣
担任史家畔村第一书记期间,他主导贫困户精准识别工作,通过村组会议、党员评议等程序,剔除不符合条件的贫困户2户4人,新增4户,使贫困户数量控制在9户27人。同时协调资金15万元改善基础设施,推动村史馆建设。
二、产业帮扶与就业引导
-
高乃
作为企业家,他累计捐赠超6000万元用于扶贫,创立"海红子"品牌推动农业产业化。通过土地入股、技术指导等方式,带动1000多人增收,资助教育、医疗等,改善150余户村民生活条件。
-
黄丕臣
在史家畔村推动果业合作社发展,与农业机构合作优化种植技术,帮助贫困户以土地入股获得稳定收入。通过产业合作实现村集体经济增长,为脱贫奠定基础。
三、政策落实与资源整合
-
张三
作为社区工作者,他为因病致贫家庭争取医疗救助资金2万元修缮住房,并协调就业岗位,帮助其家庭成员实现稳定收入。通过政策宣传提升村民对扶贫项目的参与度。
-
黄丕臣
主持争取县总工会资金6.7万元建设文化活动室,协调州老体协项目64万元建设老年人体育活动中心,提升村民生活质量。同时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申报,增加村民收入渠道。
四、特殊群体帮扶
-
张某
针对无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社区工作人员为其联系工作单位,提供月均3000元工资,并协调医疗救助。通过精准帮扶实现家庭稳定脱贫。
-
王立彬
帮助贫困残疾人申请康复补贴,协调医疗资源降低其家庭负担,并通过产业项目提供就业岗位,改善其生活条件。
五、长效机制建设
-
黄丕臣
建立村党支部,通过"三会一课"强化组织力,推动村民参与扶贫项目。通过培训提升村民技能,形成以打工经济为主体的产业链,实现可持续发展。
-
张三
协助建立贫困家庭档案,定期回访评估帮扶效果,及时调整帮扶策略。通过建立互助小组增强村民内生动力,巩固脱贫成果。
以上事迹体现了扶贫工作者在精准识别、产业帮扶、政策落实等多方面的创新与奉献,展现了新时代扶贫工作的多样性与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