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源于上古岁首祭祀,由驱邪祈福的“年兽”传说演变而来,汉武帝定正月初一为岁首,辛亥革命后正式命名“春节”。
-
上古起源:春节雏形可追溯至夏商周时期的岁首祭祀活动,人们通过腊祭感恩丰收、驱邪避灾,形成辞旧迎新的年节传统。
-
年兽传说:民间传说中,“年”是凶猛的怪兽,人们用红色、火光和爆竹驱赶,演变为贴春联、放鞭炮等习俗,象征战胜灾厄。
-
历法定型:汉武帝颁布《太初历》,确立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统一全国年节时间,奠定春节的历法基础。
-
文化融合:南北朝至唐宋时期,春节吸纳立春祈福、团圆守岁等习俗,逐渐成为集祭祀、团聚、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节日。
-
现代传承:1912年民国政府将农历新年改称“春节”,1949年后被列为法定假日,成为全球华人共同的文化盛典。
春节凝聚了中华民族对自然的敬畏、对团圆的向往,至今仍是传承千年的文化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