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是立足中国实践、融合中华文明与现代理论、打破西方话语垄断的系统工程,其核心在于以马克思主义为魂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通过“两个结合”实现原创性突破,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理论体系。
-
以马克思主义领航,筑牢思想根基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与人民性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提供了方法论支撑。坚持问题导向,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中提炼理论,确保知识体系服务于国家战略与人民需求,同时以实践检验真理,避免教条化倾向。 -
扎根中华文明,激活文化基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丰厚土壤。通过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将传统哲学、治理智慧等融入现代学科体系,例如《文史哲》期刊推动的“两创”模式,既增强文化自信,也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
“两个结合”驱动原创性突破
“第一个结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解放了实事求是的方法论,“第二个结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巩固了文化主体性,打开创新空间。二者协同推动知识体系从“效仿西方”转向“自主定义”,如经济学、社会学等领域的本土化重构。 -
面向全球,保持开放包容
自主不等于封闭。借鉴国外学科体系的有益成果,通过文明互鉴丰富中国知识体系的内涵,同时推动中国理论“走出去”,例如在国际学术平台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逻辑,增强话语权。 -
强化系统性,优化学科生态
构建涵盖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三位一体”框架。以交叉学科回应复杂现实(如数字经济、生态文明),培育复合型人才,并通过制度创新(如教材编写权改革)保障知识生产的可持续性。
总结: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需兼顾历史纵深与时代需求,既破除“西方中心论”,又避免“复古主义”,最终形成能解释中国、影响世界的理论范式。这一过程需要学界、政策界与社会力量的长期协同,其成果将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