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病通常不建议去急诊就医,但若症状突然加重或伴随高热、剧痛、呼吸困难等紧急情况,则需立即挂急诊。急诊资源优先保障危及生命的急症患者,合理分流能避免医疗资源浪费和真正急症患者的救治延误。
-
急诊的核心定位
急诊科专为“时间依赖性疾病”设立,如心梗、脑卒中、严重创伤等需90分钟内干预的病症。普通病(如慢性病稳定期、轻度感冒)占用急诊资源可能导致真正急危患者错过黄金抢救时间。 -
普通病与急诊的界限
普通病中的急性发作(如阑尾炎、胆囊炎嵌顿)需急诊处理,而慢性症状(如稳定期高血压)应走门诊。突发高热(>38.5℃)、持续呕吐、意识障碍等是普通病转急诊的明确信号。 -
急诊分级制度的优先级
医院按病情分为1-4级(濒危至非急症),普通病多属4级,需长时间候诊。例如,轻微擦伤或复诊开药可能被分流至门诊,而胸痛、大出血患者优先救治。 -
不合理急诊的负面影响
非急症患者挤占急诊会导致费用增加(急诊检查费更高)、医生接诊压力大,甚至延误危重病例。例如,心梗患者若因急诊拥堵未及时手术,死亡率显著上升。 -
特殊情况例外
儿童医院或非门诊时间(如夜间、周末),普通病可能合并至急诊处理,但需护士预检分流。例如三甲医院儿科急诊可能接诊普通发热患儿。
总结:普通病首选门诊,急诊留给生命危急者。若症状不明或快速恶化,及时预检再决定,既保障自身安全,也维护公共医疗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