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是新时代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必然要求,其核心在于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引领,通过实践强化价值认同,并借助数字化技术推动教育模式创新。这一融合不仅回应了当前大学生劳动价值观偏差、实践能力弱化的现实问题,更是构建“五育并举”育人体系的关键突破点。
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在目标上高度一致,均致力于塑造正确的价值观与社会责任感。思政教育为劳动实践提供理论根基,如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创造人本身”的论断,而劳动教育则成为思政理论的实践载体。例如,通过社区服务、乡村振兴实践等项目,学生能将“为人民服务”的思政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深化对理论的理解。二者的协同弥补了传统教育中“重知识传授、轻实践养成”的缺陷。
数字化浪潮为融合提供了新机遇。虚拟仿真、AI互动等技术可模拟工厂车间、农田劳作等场景,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劳动价值。大数据分析能精准追踪学生劳动实践中的行为与思想变化,为个性化思政引导提供依据。这种技术赋能不仅扩展了劳动教育的边界,更使思政教育从课堂延伸到动态实践过程中。
顶层设计是融合落地的保障。高校需建立跨部门联动机制,将劳动学分纳入思政课程评价体系,并开发“劳动+思政”特色课程模块。例如,某高校将“红色教育基地参访”与“生态种植实践”结合,学生在劳动中感悟革命精神,实现价值观的内化与外化统一。政策层面,国家近年出台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等文件,明确要求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为融合提供了制度支撑。
未来,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需进一步打破学科壁垒,构建“理论—实践—评价”闭环。教育者应注重挖掘劳动中的思政元素,如工匠精神、团队协作等,而学生需在“做中学、学中悟”,最终形成终身受益的劳动素养与价值追求。这一过程不仅是教育形式的创新,更是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时代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