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安全教育是全民必修课,其核心在于强化“大安全”意识、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筑牢人民防线。通过系统学习,我深刻体会到国家安全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网络等16个领域,与每个人息息相关,青年更应成为安全理念的传播者、风险防范的践行者、国家利益的守护者。以下是结合实践的三点心得:
-
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担当”
传统认知中,国家安全常被狭义理解为军事保密,实则包括生态安全、数据安全等新兴领域。例如,随手拍摄军事设施、转发未核实的疫情信息,都可能成为安全隐患。通过参与校园应急演练、网络安全培训,我意识到维护安全需从日常细节入手,如规范社交平台发言、保护科研数据,将“防微杜渐”融入生活习惯。 -
以“多元视角”理解安全动态性
全球化时代,安全威胁呈现跨界联动特征。俄乌冲突引发的能源危机、AI技术滥用导致的深度伪造,印证了“非传统安全”的复杂性。课程中“生物安全”案例让我反思:野生动物保护、实验室病原体管理看似遥远,实则关乎全民健康。这要求我们既关注国际局势,又立足专业领域,用跨学科思维应对风险。 -
用“共同体思维”凝聚全民力量
疫情防控中社区联防、举报间谍行为的奖励机制,彰显了“人人有责”的实践路径。我曾参与基层反诈宣传,发现老年人易受网络谣言误导,而青年通过双语科普、情景剧等创新形式,能有效填补“信息鸿沟”。这种“一老一小”的协同防护,正是全民共治的生动体现。
当前,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家安全教育需持续迭代。建议读者定期关注“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活动,通过“中国大学生在线”等权威平台学习最新案例,将安全意识转化为守护家国的自觉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