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五十七师石油师是新中国石油工业的奠基者,这支由解放军改编的钢铁之师以“ 为祖国献石油 ”的誓言,从汉中走向玉门、大庆等油田,用军事化的纪律与拼搏精神,彻底扭转了我国“贫油国”困境。 他们不仅开创了“一团钻、二团炼、三团运输转”的石油工业分工体系,更培养出王进喜等劳动模范,铸就了“大庆精神”的核心基因。
-
从战场到油田的历史性转型
1952年8月1日,***主席亲自签署改编令,将解放军第19军57师整建制转为石油工程第一师。8000名官兵以“不出油、不死心”的决心,分赴延安、玉门等地学习钻井、炼油与运输技术。这支经历过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英雄部队,将军事作风带入石油战线,仅用三年便使玉门油田成为新中国首个百万吨级油田。 -
工业拓荒的三大核心贡献
石油师通过“技术突击队”模式快速填补人才缺口:一团在延安培训出1300名钻井骨干,二团建成玉门炼油厂全套设施,三团组建全国首支石油运输队。他们首创的“战时会战”机制,为后续大庆、克拉玛依等油田开发奠定基础。朱德委员长曾评价其“把部队优良传统转化为工业战斗力”。 -
精神遗产与时代价值
石油师人提出的“安下心、扎下根”口号,演变为“大庆精神”中的“干打垒”作风。师长张复振、政委张文彬等领导者后来担任石油工业部要职,而普通官兵中涌现出1202钻井队等标杆集体。其“战天斗地”的实践,至今仍是能源行业攻坚克难的典范。
这支特殊部队虽已撤销番号,但“凡有石油处,皆有石油师人”——从戈壁荒漠到深海平台,他们的技术体系与精神血脉仍在延续。了解这段历史,能更深刻理解中国能源自给背后的制度创新与人力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