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国际战略形势的核心特点是:在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的复杂背景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总目标,统筹安全与发展,通过全球伙伴关系网络和多边合作机制应对大国竞争与地区挑战。关键亮点包括:① 中美战略博弈成为影响全局的核心变量;② 亚太地区是战略重心,中国通过RCEP等机制深化区域合作;③ 全球南方国家群体性崛起带来国际力量重组机遇;④ 非传统安全威胁(如气候变化、供应链风险)加速战略转型。
中国国际战略的顶层设计围绕“两个大局”展开。一方面,国内聚焦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通过“双循环”增强经济韧性;另一方面,国际层面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倡导全球发展倡议、安全倡议和文明倡议三大框架。这种内外联动的战略布局,既服务于民族复兴,也贡献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例如,在数字经济、绿色能源等新兴领域,中国正从规则接受者逐步转变为规则共商者。
面对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中国展现出三个关键应对策略:一是以“结伴不结盟”原则拓展伙伴关系,目前已与180多国建立外交关系,中俄、中欧、中国-东盟合作持续深化;二是在台湾、南海等核心利益问题上明确底线,同时通过《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等软性规则塑造话语权;三是强化与全球南方国家的技术合作与产能对接,例如通过“菌草外交”等民生项目增强发展黏性。
需要特别关注的是,中国战略工具箱正在向“技术主权”领域倾斜。从北斗导航到量子计算,自主创新成为应对“卡脖子”风险的核心手段。与此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太空站、ITER核聚变项目等多边科技合作,体现开放与自主的辩证统一。这种“双轨并行”模式,既避免了封闭内卷,又保障了关键领域的安全可控。
未来中国国际战略的成败将取决于两大平衡能力:一是大国竞争与合作之间的动态平衡,既要防范“新冷战”陷阱,也要在气候变化等议题上保持必要协作;二是短期维稳与长期转型的平衡,特别是在能源安全、粮食供应链等领域需建立弹性机制。正如中国在COP28上推动“损失与损害基金”落地所展示的,务实贡献与战略耐心同样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