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医保卡仍需付钱的核心原因在于医保报销存在目录限制、起付线、自付比例等政策规定,且个人账户余额不足或就医项目超出报销范围时均需自费。
-
医保目录范围限制
医保仅报销目录内的药品、诊疗项目和医疗服务设施费用。若使用进口药、新型耗材或高端诊疗项目(如美容、特需病房),这部分费用需全额自费。例如,CT检查中若含自费造影剂,则需单独支付。 -
起付线与报销比例
医保报销通常设起付线(如住院需自付1500元后才报销),且按比例报销(如80%)。剩余20%及起付线以下费用需自付。例如,1万元住院费中,若起付线1500元、报销80%,则需自付3500元。 -
个人账户与统筹基金差异
个人账户用于支付小额医疗费用(如门诊挂号),余额不足时需现金补足;大额费用由统筹基金报销,但需先满足起付线。例如,个人账户余额为0时,门诊药费需全额自付。 -
非定点机构或异地就医限制
在非医保定点医院就诊或未备案的异地就医,可能无法报销或报销比例降低。例如,跨省就医未备案时,报销比例可能下降10%-20%。 -
封顶线与政策差异
医保年度报销有封顶线(如30万元),超限部分自费。各地政策不同(如门诊特检报销比例),需提前了解当地规定。
提示:就医前可查询医保目录、确认定点机构,并优先使用目录内项目以减少自费支出。异地就医务必提前备案,确保报销权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