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煤炭价格持续上涨,主要受供需失衡、国际能源危机和环保政策收紧三大因素驱动。国内产能受限叠加进口量下降导致供应紧张,而工业用电需求增长和冬季供暖季提前则推高了消费需求,形成"供不应求"的基本面格局。
-
产能调控与安全生产限制供应
国内持续推进煤矿产能置换政策,小型煤矿关停导致产能释放滞后。山西等主产区受暴雨灾害影响,部分煤矿停产检修;内蒙古严查超产行为,1-4月原煤产量同比减少3.2%。进口方面,印尼实施煤炭出口禁令,澳洲煤进口尚未完全恢复,前四月进口总量下降16.7%。 -
工业复苏推高消费需求
第二产业用电量同比增长8.3%,尤其化工、建材等高耗能行业产能集中释放。异常寒潮天气导致北方多地提前启动供暖,电厂日均耗煤量突破历史峰值。新能源发电受极端天气影响出力不足,火电调峰压力骤增,电企补库需求激增50%以上。 -
全球能源危机传导压力
俄乌冲突引发国际动力煤价格暴涨300%,欧洲重启燃煤电厂加剧资源争夺。国际海运价格高企导致进口成本增加,5500大卡动力煤到岸价较年初上涨42%。国内煤电联动机制尚未完全疏导成本,发电企业亏损面扩大至60%。 -
碳减排政策抬高生产成本
全国碳市场启动后吨煤碳排放成本增加15-20元,智能化改造投入使开采成本上升8%。环保督察"回头看"导致洗选产能受限,低硫高热值煤种溢价幅度扩大至12%。部分省份要求煤矿预留10%产能作为应急储备,进一步压缩市场流通量。
随着夏季用电高峰临近,发改委虽已部署增产保供措施,但产能释放需要1-2个月周期。建议用煤企业通过签订长协合同、调整错峰生产节奏应对价格波动,关注国家储备煤投放等调控信号。中长期看,新能源替代进程将重塑煤炭定价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