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学院在不同的大学分布在不同的校区。以下是一些著名大学的人工智能学院的校区信息。
华南师范大学人工智能学院
校区位置
华南师范大学人工智能学院位于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华南师范大学南海校区。
校区设施
学院拥有本科、硕士到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并设有多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实验室,如广东省服务计算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和脑认知与教育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师资力量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100余名,博士生导师11名、硕士生导师50多名,在校本科生1200多名,博士、硕士研究生200多名。
中山大学人工智能学院
校区位置
中山大学人工智能学院位于珠海市高新区大学路2号中山大学珠海校区瀚林2号。
校区设施
学院与多家企业和政府部门开展合作交流,并设有多个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如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院实训室。
师资力量
学院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包括多名国际知名学者和国家级人才。
北京邮电大学人工智能学院
校区位置
北京邮电大学人工智能学院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10号。
校区设施
学院依托北京邮电大学的信息与通信工程优势,拥有先进的科研设施和实验室。
师资力量
学院拥有一支由院士和国家级人才领衔的师资队伍,致力于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
南京大学人工智能学院
校区位置
南京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分布在仙林、鼓楼、浦口、苏州四个校区。
校区设施
学院拥有多个国家级和省级科研平台,如智能科学与技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江苏省大数据智能工程实验室。
师资力量
学院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包括多名院士和国家级人才,致力于人工智能前沿研究和人才培养。
不同大学的人工智能学院分布在各自的校区,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先进的科研设施和优秀的师资力量。这些学院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了显著的学术成就和人才培养成果,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研究环境。
人工智能学院有哪些知名的教授?
以下是一些人工智能学院的知名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工智能学院
- 范剑青:首任院长,国际知名统计学家、金融计量经济学家和数据科学家,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授,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 徐扬生: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人工智能学院的重要推动者。
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
- 朱松纯:院长,世界知名人工智能专家,斯隆奖、马尔奖、赫尔姆霍茨奖得主,长期致力于构建人工智能科学的统一数理框架。
南京大学人工智能学院
- 周志华: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等。
- 黎铭:副院长,全国优秀青年,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等。
- 戴新宇:副院长,教授,主要研究领域:语言智能与知识工程等。
- 申富饶:副秘书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神经网络、数据挖掘、机器人智能等。
- 詹德川:副院长,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等。
- 俞扬:副院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人工智能、机器学习、进化计算。
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
- 严骏驰:教授,IAPR/IET Fellow,科技创新 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青年项目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青,交叉学部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负责人,教育部资源建设深度学习首席专家。
人工智能学院的毕业生就业情况如何?
人工智能学院的毕业生就业情况整体非常乐观,以下是一些具体的表现:
就业率
- 高就业率:人工智能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普遍较高。例如,智能学院2024届毕业生的就业率达到100%,北京大学智能学院2024届毕业生的就业率也达到了100%。
- 深造与就业比例:部分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如智能学院2024届硕士毕业生中3.2%选择深造,博士毕业生中18.5%选择博士后。
就业领域
-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这是人工智能毕业生最集中的行业,占比超过50%。
- 教育、金融、公共管理等行业:这些行业也吸引了大量人工智能专业的毕业生。
- 跨行业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医疗、金融、教育、制造等多个领域,毕业生在这些领域也有广泛的就业机会。
薪资水平
- 高起薪:人工智能专业的毕业生起薪普遍较高。例如,南京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本科毕业生的平均年薪达30.38万元,硕士毕业生平均年薪高达48.21万元。
- 薪资增长潜力: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人工智能专业毕业生的薪资增长迅速。
就业竞争力
- 技能需求:企业对人工智能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主要集中在算法研发、机器学习、数据分析等核心技能上。
- 行业认可度:人工智能专业在行业内具有较高的认可度,许多知名企业专门招聘人工智能专业的毕业生。
人工智能学院有哪些知名的校友?
人工智能学院作为培养未来科技领袖的重要基地,孕育了许多在人工智能领域具有影响力的校友。以下是一些知名校友的介绍:
清华大学
- 何恺明:2007年清华大学基础科学班学士,深度残差网络(ResNet)第一作者,ResNet是目前世界上最流行、最基础的卷积神经网络架构之一,开创了深度学习领域的里程碑。
- 贾扬清:2006、2008年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学士、硕士,深度学习框架Caffe创始人,也是TensorFlow的作者之一,他的工作在世界范围内推动了AI领域的进步。
- 林衍凯:2014、2019年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学士、博士,曾获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2019-2022年就职于腾讯,任高级研究员,2022年入职中国人民大学,现为高瓴人工智能学院准聘副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 范剑青: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工智能学院创院院长,国际知名的统计学与人工智能专家,曾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授、frederick l. moore’18冠名金融讲座教授、运筹与金融工程系教授。
- 张大鹏: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教授,1986—1988年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博士后,是新中国首批博士后。张大鹏教授获科技贡献奖,以表彰他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卓越贡献。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 葛世荣:中国工程院院士,1989年获得中国矿业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博士学位。长期从事煤矿智能运输工程研究工作,推动矿山智能化、无人化建设。
黄淮学院
- 李路路:黄淮学院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人工智能专业2024届毕业生,现任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和田县英阿瓦提乡人民政府。在校期间获得优秀***员、国家奖学金、三好学生等荣誉证书。
- 张仪:黄淮学院信息工程系2004级学生,现任海南省万邦会展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在校期间担任黄淮学院第一届学生会办公室副主任、信息工程系学生会副主席等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