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以业绩不达标扣工资是否合法,需根据具体情况判断。以下是详细的分析和相关法律依据。
合法扣工资的情形
事先约定
如果公司与员工在劳动合同、员工手册等相关文件中,事先明确约定了业绩考核标准以及未达标时扣减工资的具体方式和幅度,且该约定不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规定,同时扣减后的工资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那么这种扣工资的行为通常是合法的。
事先约定的扣工资条款可以确保双方在劳动关系建立时对劳动报酬等事项的协商一致,减少因业绩未达标而引发的争议。
法定代扣
根据《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十五条,用人单位可以代扣代缴的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险费用、法院判决或裁定中要求的抚养费和赡养费等。法定代扣情形是法律明确规定的,确保公司在合法范围内行使代扣权,避免因代扣行为引发的法律纠纷。
经济损失赔偿
因劳动者本人原因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用人单位可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要求其赔偿经济损失,经济损失的赔偿可从劳动者本人的工资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过劳动者当月工资的20%。
这种扣款方式旨在弥补公司因员工过失造成的经济损失,但必须在合理范围内进行,否则可能被视为违法克扣工资。
违法扣工资的情形
无约定或扣后低于最低工资
如果公司没有事先约定业绩考核及扣工资相关内容,或者扣减后的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又或者扣工资的幅度明显不合理、缺乏公平公正性,那么公司的这种做法就是不合法的。
缺乏明确约定和合理性的扣工资行为可能侵犯了员工的合法权益,员工可以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
未经协商擅自扣款
公司未经员工同意擅自扣减工资,属于克扣工资行为。例如,深圳市某科技产品销售公司因员工退货而擅自扣除工资,被仲裁委认定克扣工资。擅自扣款行为违反了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员工有权要求公司补足工资差额。
超出法定扣款比例
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过劳动者当月工资的20%,若扣除后的剩余工资部分低于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则按最低工资标准支付。超出法定比例的扣款行为不仅违法,还可能对员工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员工应予以**。
员工**途径
协商解决
员工可以先与公司进行沟通,了解扣款原因,并提出合理诉求。在沟通时,要保持冷静和理智,避免情绪化。协商是解决劳动争议的首选途径,能够减少双方的冲突,促进问题的解决。
劳动仲裁和投诉
如果协商无果,员工可以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或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仲裁裁决具有法律效力,若公司不履行裁决,员工可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劳动仲裁和投诉是维护员工权益的重要手段,能够提供法律保障,确保员工的合法权益得到维护。
公司以业绩不达标扣工资是否合法,需根据具体情况判断。事先约定、法定代扣和经济损失赔偿是合法扣工资的情形,而无约定、擅自扣款和超出法定比例扣款则属于违法扣工资。员工在遇到不合法扣工资时,可以通过协商、投诉和仲裁等途径维护自身权益。
公司扣工资的方式有哪些
公司扣工资的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合法扣工资的情况
-
法定代扣:
- 个人所得税:根据《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15条,单位可以代扣代缴员工的个人所得税。
- 社会保险费用:单位可以代扣代缴应由劳动者个人负担的各项社会保险费用。
- 法院判决要求代扣的费用:如抚养费、赡养费等。
- 其他法律允许扣除的费用:如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可以从劳动者工资中扣除的费用。
-
员工对公司造成经济损失:
- 如果员工因个人工作失误给公司造成经济损失,单位可以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要求其赔偿经济损失。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过劳动者当月工资的20%,且扣除后的剩余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
-
违反公司规章制度:
- 员工如果经常迟到、早退或违反公司其他规章制度,单位可以按照企业内部规定进行处罚扣薪。这需要建立在公司有完善的规章和透明的考核制度基础上。
-
员工业绩不达标:
- 绩效工资是浮动的,如果员工绩效未达标,单位可以合法扣除其绩效工资。但基本工资必须足额发放,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违法扣工资的情况
-
请假扣除过多工资:
- 事假当天单位可以不发工资,但不能多扣工资。类似“事假一天扣三天工资”的做法是违法的。
-
产检扣工资:
- 女职工因产前检查请假,单位不得扣除其工资。因怀孕、生育等因素降低工资或辞退员工也属违法行为。
-
辞职扣工资:
- 劳动合同解除时,用人单位需结清所有工资,不能以辞职为由扣款。
公司扣工资时需要注意哪些法律问题
公司在扣除员工工资时,必须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以确保员工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以下是一些关键的法律问题和注意事项:
法定代扣工资的情形
根据《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15条,公司可以在以下情况下代扣员工工资:
- 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公司可以依法代扣员工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
- 代扣代缴社会保险费用:公司可以代扣员工个人应负担的社会保险费用。
- 法院判决、裁定中要求代扣的抚养费、赡养费:如果法院判决或裁定要求公司代扣员工的抚养费或赡养费,公司可以执行。
- 其他法律法规规定的费用:其他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可以从员工工资中扣除的费用。
经济损失赔偿
根据《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16条,如果员工因个人原因给公司造成经济损失,公司可以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要求其赔偿经济损失。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过员工当月工资的20%,且扣除后的剩余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违法扣薪的情形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违法扣薪情形:
- 请假扣多倍工资:公司不能因员工请事假而扣除多倍工资。事假应按月平均计薪天数21.75天来折算扣除工资。
- 因女职工请假去做产前检查而扣工资:根据《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公司不得因女职工请假去做产前检查而扣工资。
- 劳动者辞职,公司扣工资:根据《劳动合同法》和《工资支付暂行规定》,公司应在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一次付清员工工资,不得克扣。
规章制度的合法性
公司在制定和执行涉及工资扣除的规章制度时,必须确保其合法性:
- 规章制度的制定程序:规章制度应经职工代表大会或全体职工讨论,并与工会或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
- 规章制度的公示:规章制度应公示或告知劳动者,确保员工知晓相关规定。
劳动者的**途径
如果员工认为公司扣工资的行为违法,可以通过以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
- 与用人单位协商:首先,员工可以与公司协商解决争议。
- 向劳动行政部门投诉:如果协商不成,员工可以向劳动行政部门投诉,要求其责令公司限期支付工资。
- 申请劳动仲裁或提起诉讼:员工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申请仲裁,或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公司业绩不达标扣工资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在中国,公司因员工业绩不达标而扣工资的行为涉及多个法律层面。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详细分析:
合法扣工资的情形
-
法定代扣情况:根据《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15条,用人单位在以下情况下可以代扣劳动者的工资:
- 代扣代缴的个人所得税;
- 代扣代缴的应由劳动者个人负担的社会保险费用;
- 法院判决、裁定中要求代扣的抚养费、赡养费;
- 法律、法规规定可以从劳动者工资中扣除的其他费用。
-
员工造成经济损失:依据《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16条,如果劳动者因个人原因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用人单位可以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要求其赔偿,经济损失的赔偿可从劳动者本人的工资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过劳动者当月工资的20%,且扣除后的剩余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
-
绩效工资的扣除:绩效工资作为浮动工资的一部分,公司可以通过绩效考核来调整员工的绩效工资。如果员工绩效不达标,公司可以合法地扣除绩效工资,但底薪部分应全额发放,确保员工的基本生活保障。
扣工资的法律限制
-
禁止无故克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五十条,工资应当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给劳动者本人,不得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的工资。
-
最低工资保障:用人单位在扣除工资后,必须确保员工的实际工资不低于当地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
合同约定与规章制度
-
劳动合同的约定:如果劳动合同中明确约定了在业绩未达标时可以扣除相应薪酬的条款,并且该条款经过双方共同签署和认可,那么公司可以依据合同条款进行扣款。
-
规章制度的合法性:用人单位在制定和实施涉及工资扣除的规章制度时,必须遵循民主程序,确保制度的合法性和透明度,并且必须事先告知劳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