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下滑的真正原因可归结为“三期叠加”效应:短期周期性压力、中长期结构性矛盾与全球化趋势性调整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外部需求萎缩、新旧动能转换不畅、房地产与债务依赖是核心矛盾,而人口红利消退、资源环境约束加剧、财富分配失衡则进一步放大了下行压力。
-
外部环境恶化挤压增长空间
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导致出口承压,发达国家“再工业化”与发展中国家低成本竞争形成双重挤压。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叠加地缘政治冲突,使外贸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显著减弱。 -
新旧动能转换青黄不接
传统依赖资本和劳动密集型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劳动力成本上升削弱制造业优势,产能过剩行业拖累投资效率;而科技创新、数字经济等新动能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缓慢。 -
结构性失衡加剧内生矛盾
房地产降温引发产业链连锁反应,地方财政与金融风险交织;金融空转导致资金脱实向虚,中小企业融资难抑制创新活力。贫富差距扩大制约消费升级,中低收入群体购买力不足进一步抑制内需。 -
制度性障碍延缓转型进程
要素市场化改革滞后,能源、土地等价格扭曲加剧资源错配;国企与民企协同不足削弱市场活力,财税体制与高质量发展需求不匹配,政策协调性有待提升。
当前经济下行是发展阶段演变的必然现象,但通过强化科技创新、优化收入分配、深化改革开放,可加速跨越转型阵痛。关键在于打破路径依赖,推动供需结构再平衡,将短期稳增长与长期提质增效紧密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