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5年5月,危险品车辆仍需配备专业押运员,但政策调整中已引入智能化监管试点。核心变化在于技术替代与责任转移的结合:部分地区通过车载智能监控系统实现部分押运功能的自动化,但法规层面尚未全面取消押运员强制要求。
关键政策与技术进展
-
现行法规框架
《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管理办法》仍明确要求运输爆炸品、剧毒化学品等特殊品类时必须有押运员随车监管,人员资质需符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标准。新修订草案中提出「人机协同」概念,但未废除押运员制度。 -
技术替代试点
北京、上海等10个城市开展「智能押运」项目,通过AI行为识别系统(监测驾驶员疲劳状态)、危化品泄漏感知装置、5G实时数据传输等设备,将押运员现场值守改为远程监控中心协同作业。试点车辆事故率同比下降42%,但设备故障应急响应时效性仍是争议焦点。 -
责任划分争议
技术替代后,事故责任从押运员个人转向运输企业主体,要求企业建立双重保障机制:智能设备须通过国家强制认证(2024年新增GB/T 35678-2023标准),且每车需配置至少1名远程应急专员。
从业人员应对建议
- 押运员职业转型:建议考取「危险品运输智能监管操作员」等新职业资格证书
- 企业合规要点:2025年起新购危险品运输车辆需预装符合JT/T 1285-2020标准的智能终端
- 过渡期安排:2025-2027年为政策缓冲期,允许传统押运模式与智能押运并存
行业专家提醒:押运员配置要求的根本性调整需等待《道路交通安全法》修订完成,企业应及时跟进各地交通运输部门发布的实施细则,避免因设备不达标或人员配置缺失面临最高20万元行政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