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被叫停的核心原因在于技术瓶颈难以突破、商业化路径不清晰以及安全隐患频发。尽管这类产品承载着人类对未来的想象,但高昂的研发成本、有限的实用功能以及伦理争议导致多家企业暂停项目或转向细分领域。
-
技术瓶颈限制实际应用
人形机器人需模拟人类复杂的运动与交互能力,但现有技术难以实现稳定平衡和精准控制。例如,本田ASIMO虽能爬楼梯却依赖半预编程模式,无法应对突发场景。核心部件(如伺服电机)依赖进口,导致单台成本超50万元,远超家庭场景支付能力。 -
商业化落地困难
市场对人形机器人的需求多为“想象需求”而非真实痛点。宇树科技售价9.9万元的G1机器人因功能局限(仅2-4小时续航)被迫转向企业采购,而特斯拉Optimus的量产计划也一再延迟。投资人批量退出赛道,直言“估值泡沫严重”。 -
安全与伦理风险凸显
近期DeepSeek项目因机器人伤人事故紧急暂停,暴露了自主决策系统的缺陷。人形机器人重量大、运动不可控,易对家庭环境造成破坏,轻量化材料又进一步推高成本,形成恶性循环。
未来,人形机器人或转向特定场景(如医疗护理)而非全面替代人类。企业需优先解决技术可靠性问题,同时建立安全标准,才能重启公众信任与市场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