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中电科)目前能够量产的芯片制程工艺为28纳米,并已掌握14纳米工艺关键技术。中电科在半导体领域的突破主要体现在自主可控技术体系、特种芯片研发优势以及第三代半导体布局三个方面。
-
28纳米成熟工艺稳定量产
中电科旗下重庆声光电等子公司已建成28纳米生产线,主要面向物联网、汽车电子等应用场景。该工艺在良品率和功耗控制上达到国际主流水平,支撑了国产工业芯片的规模化应用。 -
14纳米技术完成验证
通过旗下研究所联合攻关,中电科已完成14纳米FinFET工艺的流片验证,具备小批量试产能力。这一节点可满足5G基站、人工智能等领域的芯片需求,预计未来两年实现量产。 -
特色工艺构筑差异化优势
在微波射频、MEMS传感器等特种芯片领域,中电科依托化合物半导体技术实现弯道超车。其氮化镓(GaN)功率器件已应用于相控阵雷达,性能对标国际领先产品。 -
第三代半导体前瞻布局
围绕碳化硅(SiC)和氮化镓(GaN)材料,中电科建成从衬底、外延到器件设计的全产业链能力。苏州研究院推出的1200V碳化硅模块已通过新能源车企测试,打破国外垄断。
中电科采取"成熟工艺+特色赛道"的双轨策略,短期内28/14纳米工艺将覆盖80%国产化需求,长期通过第三代半导体抢占高端市场。需注意的是,其技术路线更侧重特定领域而非消费级芯片的制程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