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对夜经济的政策以“激发消费活力、提升城市品质”为核心,通过顶层设计引导、地方创新实践,形成“政策扶持+业态升级+配套优化”的组合拳,重点打造夜间消费集聚区、延长文旅服务时间、发放消费补贴等举措,推动夜经济向多元化、品质化、数字化方向发展。
-
国家级政策框架奠定基础
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首次明确要求“活跃夜间商业和市场”,提出打造消费场景、完善交通安全配套;2024-2025年进一步升级政策,强调培育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推动“文化+商业+科技”融合,如江苏、河南等地出台系统性文件,提出15条具体措施,覆盖商业、旅游、健康等多领域。 -
地方特色化实践百花齐放
- 北京突出“北京范”“科技核”,升级“夜京城”地标;
- 上海打造“24小时生活圈”,外滩枫径夜市融合音乐与文创;
- 江苏首创分时消费券,延长博物馆开放时间;
- 中西部如西安、敦煌依托历史文化,发展“夜游+非遗”模式。
-
配套保障破解发展瓶颈
简化夜间经营审批,允许外摆位试点;优化夜间公交、动态停车位;降低水电成本,对24小时便利店予以补贴。部分城市还试点“包容监管”,如湖南对夜间摊位免收费用,强化安全与卫生管理。 -
数字化转型拓展新场景
鼓励直播消费、VR夜游等新业态,如杭州武林夜市推出数字文创产品,南京“乐乐街夜市”结合科幻主题灯光秀,河南推动线上线下融合的“云消费”模式。
夜经济已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未来政策将更注重平衡活力与规范,建议消费者关注本地特色活动,商户抓住补贴与业态创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