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开放高考是1977年。这一年,***主持恢复中断11年的高考制度,570万考生在冬季走进考场,27.8万人被录取,标志着中国教育史上的重大转折。恢复高考不仅改变了个人命运,更重塑了国家人才选拔体系,成为改革开放的关键起点。
-
历史背景与决策过程
1966年高考因“文革”中断,高校招生长期依赖推荐制。1977年8月,***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果断拍板恢复高考,10月国务院正式宣布,仅用44天完成政策制定。同年12月,全国各省市同步举行考试,首次启用《***选集》印刷纸制作试卷,凸显当时资源匮乏与决策高效。 -
社会影响与时代意义
1977年高考汇聚了15岁至36岁的考生,包括知青、工人、农民等群体,彻底打破阶级出身限制。录取率仅4.8%,创下史上最低纪录,但为后续改革开放输送了首批高素质人才,如经济学家张维迎、作家刘震云等均为此届考生。 -
制度演变与持续改革
1978年起高考改为夏季举行并全国统一命题,1983年纳入英语科目,逐步形成现代高考框架。2014年启动的新高考改革进一步强化综合素质评价,体现从“唯分数论”向全面育人的转变。
如今,高考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选拔性考试,2025年报考人数预计突破1300万。回望1977年,这一决策不仅重启了公平竞争通道,更奠定了中国科教兴国的基石。考生和家长可关注各省教育考试院官网获取最新动态,合理规划备考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