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的三维目标体系是教育部门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旨在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具体目标如下: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
基础理论掌握
学生应了解美术的基本定义、美术语言(如线条、色彩、质感等)及其表达方式,掌握美术史和艺术流派的基本知识。
-
创作技能培养
掌握各种美术工具和材料的使用方法,学会运用美术要素构成规律进行创作,形成初步的设计与表现能力。
-
审美能力提升
能够欣赏美术作品,理解其形式美、意境美,并具备基本的审美判断和评述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
学习方式转变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获取知识,学会制定学习计划并反思学习过程。
-
实践能力培养
采用发现式学习、小组式学习、交往式学习等策略,通过观察、体验、分析、比较等过程完成创作。
-
创新思维激发
鼓励学生突破常规,尝试新材料、新技法,培养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兴趣与习惯养成
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形成对美术的持久兴趣,养成定期参与美术创作的习惯。
-
情感表达与传递
通过作品表达对自然、社会、文化的热爱与思考,学会用美术语言传递情感与思想。
-
文化理解与社会责任
了解美术在文化传承、社会创新中的功能,培养尊重多元文化、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
四、三维目标的关联性
-
知识与技能是基础 :为过程与方法提供内容支撑,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美术知识的理解。
-
过程与方法是关键 :通过体验与反思促进知识内化,提升技能水平。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升华 :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五、教学建议
教师应结合课程标准与学生实际,设计综合性教学活动,例如:
-
项目式学习 :以“水果造型与色彩表现”为例,整合观察、设计、制作、评价等环节;
-
情境教学 :通过“戏曲脸谱”教学,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与美术表现的关系。
通过以上三维目标的协同作用,美术教学不仅关注结果,更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与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