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5年,全国已有29个省份分五批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覆盖范围超90%,采用“3+1+2”模式为主流,取消文理分科,强化学生选择权与综合素质评价。第五批8省区(山西、内蒙古、河南等)将于2025年首次落地新高考,标志着改革全面深化。
-
改革批次与进度
高考综合改革自2014年启动,分五批推进:第一批上海、浙江(2017年落地);第二批北京、天津等(2020年落地);第三批河北、广东等(2021年落地);第四批吉林、贵州等(2024年落地);第五批山西、河南等(2025年落地)。各批次稳步实施,确保“时间服从质量”。 -
核心模式与科目设置
多数省份采用“3+1+2”模式:语文、数学、外语为统考科目;物理或历史中选1门为首选科目;化学、生物等4门中选2门为再选科目。总分750分,再选科目实行等级赋分,兼顾公平与学科差异。 -
改革成效与挑战
学生自主选科促进知识结构文理交融,但需警惕“功利化选科”。物理、化学绑定要求(覆盖90%理工专业)引导学科均衡,但历史学科面临边缘化风险。走班教学与师资调配成为基层学校实施难点。 -
录取与评价创新
高校招生实行“两依据、一参考”:依据高考成绩和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合并本科批次、推行“院校专业组”志愿模式,增加录取机会。生涯规划教育逐步普及,助力学生理性选科。
考生需密切关注本省改革细则,结合兴趣与学科优势规划选科,提前适应新高考的选拔逻辑与教学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