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以来,上海本地股中已有19家沪市主板公司触及或实施各类退市,其中12家为强制退市(5家交易类、4家财务类、3家重大违法类),另有7家通过主动退市、吸收合并等多元方式退出市场。这一数据体现了退市新规对“空壳企业”的精准出清力度,同时反映出上海资本市场加速优化上市公司质量的趋势。
-
强制退市为主流:12家强制退市中,交易类退市占比最高(5家),包括股价连续20日低于1元或市值不达标的情形;财务类退市(4家)多因“净利润亏损+营收不足3亿元”新规触发,如*ST龙津因连续三年亏损且营收低于3亿元被终止上市;重大违法类(3家)则涉及财务造假等严重违规行为。
-
多元退出渠道补充:7家公司通过主动退市(2家)、吸收合并(2家)、出清式资产置换(3家)等方式退出,占比达37%。例如某沪市公司通过破产重整减轻债务负担,改善经营后实现市场化退出,凸显退市制度的灵活性。
-
风险警示公司动态调整:11家沪市ST公司在2024年通过主业改善或重组申请“摘帽”,6家已完成流程。这表明退市机制并非“一刀切”,而是为有整改潜力的企业预留了缓冲期。
-
新规威慑效应显著:退市新规将主板营收指标从1亿元提至3亿元,直接筛除长期营收低迷的企业(如ST艾艾),同时严打“业绩变脸”等规避行为(如ST星光因年报数据大幅修正被警示),倒逼企业聚焦可持续经营。
投资者需关注退市风险公司的财务指标与合规记录,尤其警惕营收持续低于3亿元且利润为负的主板企业。监管层通过“强制退市+多元退出”组合拳,正推动上海资本市场形成“有进有出”的良性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