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智能机器人上市公司正成为资本市场的新风口,其核心价值在于将AI算法与物理实体深度融合,形成“感知-决策-执行”闭环能力。目前国内布局企业主要分为三类:整机研发商(如均普智能、杰创智能)、核心部件供应商(如绿的谐波、奥比中光)、场景应用方(如麦迪科技医疗机器人),政策支持与产业链协同加速技术商业化落地。
从技术维度看,具身智能机器人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多模态感知融合,通过3D视觉、力觉传感器等实现环境交互;二是高精度运动控制,依赖谐波减速器、行星滚柱丝杠等核心部件;三是自主决策能力,需AI芯片与算法支持。例如,五洲新春的灵巧手微型丝杠传动效率达95%,东华测试的六维力传感器误差低于0.5%,这些技术突破推动成本从百万元级降至数十万元。
市场层面,具身智能机器人已从实验室走向细分场景:工业领域聚焦精密装配(均普智能“贾维斯”机器人定位精度±0.1mm)、医疗康养领域开发陪护机型(麦迪科技集成健康监测功能)、家庭服务领域探索情感交互。据预测,2029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突破130亿美元,年均增速超45%。
投资者需关注两大趋势:一是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如国家制造业基金战略投资产业链关键企业;二是技术迭代风险,部分企业依赖单一客户或面临专利壁垒。建议优先选择具备国产替代能力(如减速器、传感器)或垂直场景落地经验的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