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具身智能机器人尚未实现大规模量产,但已进入小批量试产和商业化探索阶段。关键技术突破集中在感知-决策-执行闭环优化和成本控制两方面,预计未来2-3年将迎来量产拐点。
核心进展与挑战:
-
技术成熟度
- 运动控制算法已实现双足行走、物体抓取等基础能力,但复杂场景适应性不足
- 多模态感知融合(视觉/触觉/力觉)仍依赖高成本传感器,制约量产
-
产业链配套
- 谐波减速器、伺服电机等核心部件国产化率不足30%,进口依赖推高成本
- 柔性生产线改造投入大,单台生产成本超50万元
-
应用场景验证
- 工业领域(汽车装配/3C检测)完成试点,但替换传统设备ROI不足
- 家用场景处于概念验证阶段,需求刚性待验证
商业化路径
头部企业采用"场景倒逼"策略:先锁定医疗辅助、特种巡检等B端高价值场景,通过模块化设计降低定制成本。2024年全球试产量预计突破1万台,中国占比35%。
量产进程取决于三大变量:政策补贴力度、边缘计算芯片性价比提升速度、示范应用场景的规模化复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