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文化和鲜明的民族特色。以下是综合权威信息的简介:
一、基本概况
-
人口与分布 :现有人口约1956.85万人(2021年数据),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其次分布于云南、广东、贵州等地,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分布。
-
民族名称演变 :旧称“僮族”,1965年正式改为“壮族”,取“健壮、充满活力”之意。
二、语言与文化
-
语言 :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拥有壮语和壮文(拉丁字母拼音),但使用人数较少。
-
文化遗产 :铜鼓是壮族图腾象征,干栏式建筑、山歌、壮戏等独具特色,广西被誉为“铜鼓之乡”。
-
服饰与节日 :服饰以蓝、黑、棕为主,男子、女子头饰各异;节日丰富,如“三月三”歌圩、火把节等,其中火把节有“火把肉”“白炒三七花田鸡”等特色美食。
三、历史渊源
-
先民与融合 :源于先秦秦汉时期的“西瓯”“骆越”等百越族群,秦汉后与中原汉族交融,元明清时期族称逐渐演变为“壮族”。
四、社会与习俗
-
社会组织 :传统以村落为单位,实行氏族外婚,无严格氏族组织,村寨多由同姓不同宗通婚。
-
婚姻与家庭 :一夫一妻制为主,家族规模较小,注重“同姓不同宗”通婚。
五、现代发展
-
语言传承 :壮语使用人数减少,但通过学校教育、文化活动等努力保护。
-
文化保护 :壮锦、师公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国家级保护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