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其来源与文化可总结如下:
一、族源溯源
-
先秦起源
壮族前身为古代百越族群中的“西瓯”“骆越”,先秦时期已活跃于岭南地区,秦汉时期被纳入中原王朝统治范围。
-
民族名称演变
- 旧称“僮”(因与“撞”同音易混淆),最早见于宋代文献;
-
主要聚居地 :广西壮族自治区为核心,云南、广东、贵州等地也有分布;
-
人口规模 :约2300万,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
三、语言与文化
-
语言 :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有1000余种方言;
-
文化特征 :保留古老习俗(如铜鼓文化),与越南的岱依族、侬族等语言文化相似,合称“僚人”。
四、形成过程
-
历史融合 :自秦朝统一岭南后,与汉族长期杂居,吸收了吴越、中原移民成分,形成多元文化特征;
-
民族认同 :通过语言、服饰、宗教等共同特征形成统一民族认同,现代多以“壮”为自称。
五、相关民族
- 国内壮族与布依族同源,国外在越南的岱依族、侬族等语言文化相近,可视为同一民族的不同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