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暴雨时,掌握科学的避险知识能有效降低灾害风险,重点包括暴雨预警识别、避险地点选择、应急物资准备、灾后安全防护四大核心环节,这些内容构成防暴雨安全教育的基础框架。
暴雨预警信号识别与响应是首要技能。我国暴雨预警分为蓝色、黄色、橙色、红色四级,红色预警代表3小时内降雨量将达100毫米以上。收到橙色预警时需立即停止户外作业,红色预警应寻找稳固建筑避险,不可盲目涉水通行。需特别留意预警信息中标注的强降雨持续时间与影响区域。
避险场所选择遵循“三避三避”原则:避开地下空间、低洼路段、老旧建筑,优先选择地势较高的钢筋混凝土建筑。若行车遇积水,水位达轮胎1/3处需立即弃车转移,当水位超过30厘米时水流冲击力足以冲倒成人。撤离时使用长棍探路,避免踩踏井盖与电线杆周边区域。
家庭应急包应有防水封装与醒目标识,内含高能量食品、饮用水、救生哨、手电筒、应急药物等物资,同时准备防水袋存放重要证件。每季度检查更新物品,确保手机安装气象预警APP并保持电量充足,预先规划两条以上逃生路线。
灾后防护着重防触电与防疫。洪水退去后,远离倾倒的电线杆,进入建筑前确认电路安全。被积水浸泡的食品须丢弃,饮用水需煮沸消毒,接触污水后及时用肥皂清洁皮肤。社区开展环境消杀时,注意遮盖食物与水源,避免化学制剂污染。
防暴雨安全教育的核心在于将防灾意识转化为具体行动方案,通过定期演练强化应急反应能力。个人与家庭需建立“预警-避险-生存-恢复”全链条防护思维,暴雨多发地区还应参与社区联防机制,共同构建灾害防御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