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区环境质量是影响患者康复的重要因素,当前普遍存在以下问题,并提出相应整改措施:
一、主要存在问题
-
环境脏乱差
垃圾清理不及时、地面不干净、墙壁潮湿等问题普遍存在,不仅影响患者住院体验,还可能引发疾病传播。
-
气味难闻
污水味、药物味等不良气味普遍,导致患者及家属不适,干扰治疗和康复。
-
噪音干扰
病房隔音效果差,设备噪音、人员走动等干扰影响患者休息。
-
温度不适宜
部分病房因过度调节温度(过高或过低)影响患者健康。
二、整改措施
(一)加强清洁管理
-
建立专业团队
成立由环境卫生、水电、设备等专业人员组成的环境管理团队,负责日常清洁和消毒。
-
高频次清洁与分类处理
-
每日湿式清扫病房,医疗垃圾与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医疗器械定期灭菌。
-
实施“一床一巾”制度,擦拭床头柜、窗帘等细节,紫外线灯定期消毒。
-
(二)优化环境氛围
-
控制气味
使用空气清新剂、定期清洁垃圾,控制药品和医疗废弃物管理,避免刺鼻气味。
-
降低噪音
推行“四轻”工作规范(走路轻、说话轻、操作轻、关门轻),设备安装防噪垫,候诊区设置隔音设施。
-
温度调控
根据季节调整室温(冬季18-22℃,夏季19-24℃),保持相对湿度50%-60%,通过通风或设备调节。
(三)完善管理制度
-
明确责任分工
病房由护士长负责,设置专职管理员监督执行,建立监督机制定期巡查评估。
-
规范行为准则
医务人员着装规范、工作时间禁烟,治疗室、办公室不存放私人物品,减少非必要打扰。
-
优化流程设计
合理规划病床布局,预留活动空间,减少患者奔波;建立药品管理系统,避免重复开药。
(四)细节优化与科技支撑
-
精细化管理
-
窗帘每年清洗,窗帘轨道加固防风;地漏安装防臭装置。
-
使用“AI陪诊师”等科技手段,通过AR导航引导患者,减少焦虑。
-
-
患者参与机制
开展卫生教育,签署住院告知书,鼓励患者参与环境维护。
通过以上措施,可显著提升病区环境质量,改善患者体验,促进康复。建议医院结合实际情况,逐步推进整改,形成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