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考试试题涵盖教学理论、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及评价等核心领域,关键题型包括概念辨析、理论应用和案例分析,答案通常涉及赫尔巴特、杜威等教育家的经典理论。
-
教学本质与理论流派
教学被定义为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过程,孔子提出学习过程包含“学、思、行”三阶段。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理论首次将道德教育融入学科教学,杜威则主张“从做中学”,强调“教育即生活”。现代课程改革中,泰勒的目标模式与斯腾豪斯的过程模式形成对比,前者强调结果导向,后者关注过程灵活性。 -
课程设计与评价
波比特提出“活动分析法”推动课程科学化,其代表作《课程》标志课程研究独立。泰勒原理通过“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四步循环实现课程开发。现代课程结构需均衡性(学科平衡)、综合性(跨学科融合)和选择性(个性化路径),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创生取向是课程实施的三大主流模式。 -
教学方法与技术
夸美纽斯的班级授课制提升教学效率,讲授法(讲述、讲解、讲读、讲演)仍为课堂基础。情境—陶冶模式通过氛围感染学习,发现学习则鼓励自主探究,但需兼顾知识系统性与学生兴趣。多媒体技术催生课堂个别化教学,翻转课堂、混合学习等新形态挑战传统模式。 -
师生关系与评价改革
师生关系不仅是业务互动,更包含伦理与情感联结。发展性评价弱化分数竞争,关注过程改进与个性化成长。表现性评价通过任务完成度衡量能力,但受环境变量干扰较大。课程审议模式强调多方参与决策,如古德莱德的“文件课程→实施课程→经验课程”层级衔接。
掌握课程与教学论的核心理论框架与实践策略,有助于理解教育改革的底层逻辑,尤其在“双减”政策与核心素养导向下,需平衡学科深度与学生综合发展,借助数字化工具优化教学策略,实现知识传递向能力培养转型。